【Lean眼相看】關於流程改善,你應該知道的8件事(5) 顧慮誰都有,驗證卻少有
身為一個專業盡責的人夫,假日陪老婆逛逛街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想跟大家分享前兩天陪老婆逛ZARA時,在老婆試穿等待時所聽到的對話內容。這對話的主角是兩位大學生,兩個小女生在架前拿著衣服討論著:(以下簡稱A女、B女)
![]() |
試穿示意圖 |
A女:「誒~你覺得這件米白的長洋裝好看嗎?」
B女:「怎麼好像有點透,而且你那麼高,會不會裙擺長度剛
好要長不短的很尷尬?」
(A女轉身拿起另外一件衣服)
A女:「是喔...那鵝黃這件呢?」
B女:「我覺得顯黑。算了啦~你自己決定,我也不知道。」
A女:「好吧!算了,我還是買前兩天在FB社團看到的韓貨那
間就好。」
「為·什·麼·不·去·試·穿!!!」這是我當時聽完對話後心中的怒喊。
明明衣服就已經握在手上,試衣間也沒大排長龍,進去試穿就算耗費你五分鐘好了。用五分鐘的時間你就能知道會不會透光?會不會長度尷尬?會不會顯黑?結果你最終選擇了一個不確定性更高的方案?
聽起來很荒謬嗎?其實也不令人意外,因為這並不只是發生在生活上而已,我所接觸過許多企業也是有相同的決策實例。企業組織對於新的改善方案出現,往往在一開始抱持著觀望的態度,而最簡單又能讓自己看起來具有深度的做法就是提出疑慮,要嘛一句「祖宗之法不可變」,或是用經驗在腦海中快速分析其成功機率。但我在這邊要提醒大家「過往的經驗不見得就是檢驗新方法的最佳標準」,就是因為過往作法存在問題,所以我們才想改善,不是嗎?
對岸前領導人鄧小平同志曾說「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於是要大家「摸著石頭過河」。全球知名企管顧問公司麥肯錫也有一套類似的「假說思考」法,就是通過不斷地提出假說、實作假說的反覆循環,在一開始就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式,而不是一開始收集了一大堆數據資料卻拖慢解決的效率。
![]() |
麥肯錫的「假說思考」法,圖片出於SmartM人才培訓網 |
在這幾年企業輔導的過程,我常鼓勵客戶公司的同仁們不是只單方向聽從外部顧問給的建議或是標準,最好是公司大家都能夠擁有發現問題並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往往一開始很難推動改善,其中最大的原因往往在於顧慮太多或總是覺得點子想法不夠完整而躊躇不前。於是我都請大家換個念頭來想,今天如果用新作法執行就算失敗了,了不起明天回復原本的作法就好。如果連嘗試都不去做,那就好像拿著洋裝比畫卻不願意試穿的A女一樣,也許你錯了發光發熱的機會。
30秒快速重點回顧:
1. 過去經驗不見得是檢驗新方法的最佳標準。
2. 「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3. 新的路徑如果嘗試失敗,其實你還有原路可走。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