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防疫積極,疫情來時卻不堪一擊?你要的是改善而不是避險

五月上旬我接到一通電話,電話那頭是上櫃企業執行長說道「老師,我們製造現場確診超過半數,剩下的連同辦公室都進來做,大家都累翻了」然後隔兩天上午在中部地區輔導要進工廠時,公司協理匆匆跑來說「顧問剛才現場快篩結果突然有十幾位確診,我們先不進去」


可是商周記者這時傳來Line訊息,想要瞭解為什麼聯華食(1231)營運表現這麼好,特別是在原物料大漲之際,毛利還能持續成長呢?甚至在疫情期間當製造業大家都深受確診、隔離、孩子線上教學等所苦而缺乏人力時,究竟有什麼良方嗎?


精彩文章請參考:零嘴龍頭10年鮮食大計 「普渡股」聯華食逆勢漲全年


商業週刊-聯華食品-江守智-疫情-精實管理

商業週刊-精實管理-聯華食品-江守智
本圖引用於《商業週刊》網站,文章作者游羽棠,照片說明文字的後半段是重點!



面對挫折、難題或困境,一帖特效藥的話題性總是能夠快速吸引人們視聽好奇心。如果叫你平常重視健康,要吃原型食物不食高鹽高油,要多做有氧跟重訓,要充足睡眠及愉快心情,這些聽起來一點都不性感啊!


個人身體組織如此,其實企業組織又何嘗不是呢?


從今年四月開始,台灣新冠疫情開始擴散,政策從清零走向共存。這其實是過去兩年來歐美各國用自身慘痛經驗換來的有用教訓。雖然有陣痛期,但後續才有機會快速回到疫情前的正常生活。而近日來中央與地方政府有些政策搖擺不定,甚至讓人覺得無所適從,不禁要想「過去兩年我們做了什麼?」


是啊!同樣的問句也適用在企業上,過去兩年多我們做了什麼呢?線上會議軟體不管Zoom、Teams或Webex變得很會用,辦公室座位或隔間越隔越遠,跟同事間越來越習慣WFH或突然請假。但是製造現場呢?這是需要物料、設備與人員三者缺一不可的創價流程。


製造現場最重要的靈魂是「人」,物料需要人員檢驗、取拿,設備需要人員操作、切換。不要跟我說什麼關燈工廠、無人生產,全台灣目前能做到這境界的工廠連1%都不到。今天要分切雞肉的手工產線,一條線10個人少了一半,就代表產能也跟著掉一半。生產汽車零組件的CNC加工機台,師傅沒有來設備就不會動。


製造三元素——人員、設備跟物料的緊密配合,絕非疫情來臨時的倉促避險能做到,你需要的是長時間追求改善。接下來就讓我來談談面對變化(不僅疫情)製造現場應該要有的管理作為。


第一點:多能工的訓練機制

一但遇到變化,首先面臨到的難題就是製造現場的人會請假、缺席等,很多設備或工作都有可能面臨停擺。這時候管理者最常使用的做法就是「挖東牆補西牆」,例如今天製造三課的產品趕出貨,那就先調製造一課的人來支援。可是人是來了,但對作業不熟悉、技術不純熟、心態不正確等問題,只能發揮原本的五成到七成功力。


管理者這時會感慨「要是大家都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就好」,但這事不只拿來感慨,而是要用時間來培養。在外媒中有很多企業在疫情後開始進行跨部門訓練(cross training),其實不只是在餐飲、飯店或服務業有此方式。在推動精實管理的製造業也能看到喔!


「多能工訓練」就是有制度的讓現場人員培養不同生產技能。說點實際的,沒有哪一家公司會說自己人員滿編,但短期急就章的支援反而效率不佳,而且更怕會有品質問題。關於多能工訓練請參考拙作《豐田精實管理的翻轉獲利秘密》第一章第六節「多能工聽起來很夢幻,卻都被說是欺壓員工?」為什麼管理者還是需要推動多能工?一文



豐田精實管理的翻轉獲利秘密-多能工訓練-江守智豐田精實管理的翻轉獲利秘密-多能工管理-江守智



第二點:產線配置的靈活性

前一段我們主要聚焦在單點—人身上,接下來我們換個切入視角從「線」來討論。出個情境題給大家討論想像:如果今天可調動作業員僅剩十位,有A.B.C三條線的產品需要生產,你會怎麼做呢?


較常見的作法是以十位作業員為團隊,依照出貨緊迫性生產不同產線的產品,例如A產線用十個人做五個小時,再來到B產線做3個小時,最後到C產線加班趕2小時。可是這樣的做法看似人海戰術在極短時間內完成,但如果我們以「人均產出」來評價效率端,或許你會看到截然不同的成果。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在頻繁切換過程中,熟知他的工作範圍跟前後搭配,甚至是平準化。再者也不是每條產線包含輸送帶速度、人員配置方式等都是以十人為最佳。


因此在推動精實管理時有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少人化」,其精髓就是「依照需求數量來配置合理人數」,例如每小時要1000個時,我們配置十個人;每小時要700個,我們能不能用七個人;每小時要500個,我們放五個人。這概念說來簡單,但做起來不容易啊!你就想看看我們是棒球隊,遇到實力相當對手時,場上守位站9個人,遇到青棒隊時可以只站7個人,遇到少棒時說5個人就可以。


而這件事情更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完成的,因為它需要每條產線都了解不同需求量時的人員配置,要兼顧可行性與效率,還有人員工作內容與設備條件變更。所以我說這場疫情看的是平時積累的實力而不是短期避險的運氣。


第三點:設備追求使用價值

談完個人工作也說了產線配置,最後來談談設備。如果你居住在蛋黃區,每日上下班通勤路線塞車嚴重,你會選擇開著超跑低速運轉,既耗油又損引擎,頂多只是吸引妹仔目光(可能更多是阿宅)嗎?或許相較於千萬級超跑,一台小馬力、省油、舒適性高的代步車可能更適合你的需求,或者油電混合、EV車也都是選項之一。


淺顯的生活例子大家都能體會,可是工廠設備端大家都想要買最新最快的,生產時也一定要衝最快,美其名叫做加速設備折舊攤提,可是設備速度一快,反而人員搭配的反應時間變少、輸送過程中的碰撞力道也大,造成品質問題的可能性也高。雖然有些公司會用品檢人員來監控,可是這無疑也是種人員使用上的浪費。


「需要的東西在需要的時候只提供需要的量」你如果訂單需求只有每小時500件,那頂多買到800件產速的設備即可,使用每小時產出2000件的設備反而得不償失。那如果買了怎麼辦?或是淡旺季需求差異很大怎麼辦?你可以試著在不影響品質的前提下,嘗試「降速生產」。你會有很大的機率發現速度放慢可以減少很多手忙腳亂,可以讓管理者好好檢視、覺察人員動作上的浪費與附帶作業的可行性,讓工作內容可以再精進。


精實管理-降速生產-江守智顧問
跟上市公司總經理Line對話內容,長期推動精實管理,透過改善面對疫情變化


你需要的是改善,而非避險

沒有人會想遇到疫情,但就算今天沒有新冠肺炎,還是會有各種黑天鵝事件衝擊你賴以維生或穩定的生產體制。就如同《反脆弱》書中所提:反脆弱性是一個超越復原和強韌性的概念。復原力只是事物抵御沖擊,並在重創後復原的能力;而反脆弱性則進一步超越了復原力,讓事物在壓力下逆勢生長、蒸蒸日上。


所以我才會在標題寫下「你需要的是改善,而非避險」,因為全球政經局勢、產業態勢變化,各種險阻終究會讓你發現避無可避、守無可守。改善不是追求當下完美的極致平衡,而是追求持續變化下的動態平衡,我相信這才是企業面對變局的重要武器。這篇沒有太多空道理,有的都是企業端真實運用的情景,希望你會喜歡。



喜歡的朋友不用關注、不用訂閱,更無需開啟小鈴鐺。就從現在開始動起來就好~一起加油!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4中華精實協會—精實改善分享會—精華摘要

84小時朝夕相處,政大EMBA凝聚力最強的一堂課-「領導與團隊」

【Lean人振奮】天啊~我竟然減掉一個你!從127公斤到79公斤的歷程(舊文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