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下,台灣製造現場的第一線省思|對自己越寬容,越會感受世界的殘忍

「傑哥,鑄造線的生產日報表裡面,每小時計畫量是怎麼出來的?」
「我們是用標準工時,然後80%的稼動率去計算。」
「那這樣還是不對啊,你一天不是排8小時生產嗎?」
「顧問,我們用正常上班8小時,另外加上加班2小時去算」


Richard上個月請你找兩個產品訂單試行一個流生產,做了嗎?」
「有,我跟生管這邊一起安排跟現場跟催,從第一工序到包裝可以八天完成」
「那現在生管都會怎麼進行排程?」
「從頭到尾大概會抓30天的時間。不過那是因為設備跟品質.....

在企業輔導時,我很少會在初期就大談方法論,因為在不熟悉公司內部流程、標準與人事時,就企圖用理論框架、流程方法或產線調整來扭轉戰局,是具有一定風險的事情。簡單來說,那就像是你看到有人傷口紅腫就直接拿出一塊痠痛藥布蓋上去,也許短時間內感覺「甜甜的、效果快、恢復體力也快,真的!」(啊~那是三支雨傘標),但很有可能他傷口內其實發膿但我們卻不知道。


降速求控球能成就美國職棒一代名投嗎?

因此「瞭解公司做事方法」是我一開始會花時間去做的重點項目,雖然看似簡單,但只要你勤跑現場多看多聽多問,就會發現其實很多作業標準看似堅不可摧,但其實卻是吹彈可破,而其中最常發生的狀況就是「寬放」。
巨怪Randy Johnson是美國職棒90年代末期到2000年初期最具宰制力的投手之一,身高208公分,手長又具左投優勢,可輕易催出95英哩以上的速球,讓他生涯拿過9次三振王、4次防禦率王及5座賽揚獎,媒體更稱他為「神之左手」,然而生涯早期的他其實空有球速卻毫無控球可言。


好的,在此我們先按個暫停鍵,在不開「上帝視角」(事後諸葛)的前提下,如果你是Randy John的教練,你會給他什麼樣的建議?

選項A:你的球速是你的武器,但要好好注意控球啊!
選項B:你試著降速求控球,如果你球速90英哩但控球準一點就好。

不曉得你的答案會是什麼呢?選項A聽起來有講跟沒講一樣,選項B則是過去台灣棒球教練為人詬病的問題。但也許對 Randy Johnson來說,他可能會像鰲拜一樣大喊著「我全都要!」小孩子才做選擇,我為什麼不能球速跟控球兼顧?所幸他遇到生命中的貴人-美職三振王 Nolan Ryan,他點出Randy Johnson自由腳跨步及協調性問題並且協助改善。後續的結果我想你們都知道,就像前面提到的豐功偉業一樣震古鑠今。


寬放是影響企業進步的隱形殺手

回到管理,其實有很多公司主管都是「降速求控球」的代表人物,先追求穩定、和諧而沒有風險,白話文就是「標準降低就不會出包,不會出包才不會被上面釘」。生產計畫量用標準工時以稼動率80%寬放一次,加班時間也拉進來算;生管排程也因為擔心各製程可能會有品質問題要重工返修、有設備故障會停工等待而寬放製程時間。但其實這些動作都在一步步扼殺公司的實力。

寬放,產線人員有達標就好,不用在效率面持續精進。
寬放,設備故障頻率、處理時間被掩飾,工務異常排除能力被弱化。
寬放,品質問題只要來得及重修返工,品質問題會不斷歷史重演。
寬放,生管排程不緊湊,造成大量的半成品庫存在廠內停滯堆積。


也許有人會說這樣的標準太嚴格,會造成組織內部的壓力。但如果今天有運動員百米成績範圍在12秒到10秒間,我們只要求下限「哇~你有在12秒以內很棒很棒(拍手)」,你覺得這位選手成績會持續精進甚至突破嗎?個人運動也許怡情養性,但企業組織面對到的競爭壓力是「你不往前別人就會超越你」的情境。

不要忽視大環境緩慢且持續的變動

知道15823800這兩個數字嗎?這是2020年起台灣基本工資分別在時薪及月薪的調整後金額,過去五年平均每年約調漲5%。然而基本工資調漲5%不只影響公司在勞務費用的支出提高,同時供應商報價勢必會跟著調漲。但是......


你有把握,公司每年的獲利能力都提升5%嗎?


如果外部環境的變動是我們無法控制的,那我們只好從組織內部的改善開始做起。先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再來檢討我們哪些做得到?哪些有困難?以下四個步驟提供給大家參考:

  1. 數據的收集分析
  2. 原因的歸納整理
  3. 對策的提出驗證
  4. 標準的建立落實

這四件事其實不難卻很繁瑣,極度考驗基層與中階主管對於部門的掌握度,然而更考驗經營層的耐心。管理目標若寬放,會營造內部歌舞昇平的假象,然而不管黑天鵝、灰犀牛還是貿易戰,只要環境產生變動,我們就會疲於奔命。


文章一開頭的 Richard 聽完後跟我說「顧問,你知道有時候趕貨時只需要四天就能做完,不過就像你講的我們都會寬放」。我拍拍他的肩膀笑著說:

X!那就不要放過自己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4中華精實協會—精實改善分享會—精華摘要

84小時朝夕相處,政大EMBA凝聚力最強的一堂課-「領導與團隊」

【Lean人振奮】天啊~我竟然減掉一個你!從127公斤到79公斤的歷程(舊文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