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策士論中國】由奢入儉難的製造思維

中國製造業碩大便是美?
      三月中旬從上海浦東機場出來,前來接送的師傅說是個難得晴朗的天氣。準備前往無錫一間台資汽車零組件廠進行輔導。走京滬高速經過昆山、蘇州一路到無錫,閒暇之餘在路途中做了個觀察:高速公路上的汽車品牌調查,出現超過三輛以上的才會列入名單,結果竟然高達15家汽車品牌-上海大眾、別克、斯柯達、東風標緻、一汽豐田、東風本田、長安福特、長安鈴木、長城汽車、比亞迪等。

我們都懂,由奢入儉難的道理(煙)

    中
國大陸內需市場的龐大已經無需贅言,只是在製造端其實還有很大的著墨空間在。這塊土地上過往擁有豐沛的人力、土地、政府補貼資源,所以廠房要多大有多大、招工要多少有多少、政府只要敢開口就敢給,但現在已經不同。外部環境條件變得嚴苛,工資逐年增加、競爭激烈的成本低減、政府政策補助的縮減都讓各家廠商亟思生存競爭的優勢何在。

        但正所謂「由奢入儉難」,過往製造業的軟硬體配置都是以生產量擴增為主的思維模式,如果一遇到政府要求廠房搬遷、工會要求工資調漲、中心廠要求成本低減或訂單減少時往往難以對應。於是近年來中國汽車業供應鏈的各階廠商(特別是日資與台資企業)都開始著眼於混線生產、庫存低減的改善。舉例來說,相同產品以往各家車廠都是採專線生產,現在則利用模治具的共用化、人員的多能工訓練,往往只用一條產線就可以對應多車廠多車型的需求。如此一來對公司經營來說,既可縮減場地使用面積作為未來新產品戰略用地,人力成本的壓力也得以釋放。


    

    也許大家都聽過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先生所提出的「微笑曲線」,走向研發或銷售兩端才有辦法創造更高的價值,這點當然毋庸置疑。但如果沒有了下巴(製造)要如何微笑?因此製造業不應被誤解為萬惡之源,成本低減也是因應競爭時所需的必要手段,前提條件是同質比價,除非你提高品質水準才有辦法擺脫比價的局面。我想未來五年內製造成本低減依舊會是中國大陸製造業的一大課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24中華精實協會—精實改善分享會—精華摘要

84小時朝夕相處,政大EMBA凝聚力最強的一堂課-「領導與團隊」

【Lean人振奮】天啊~我竟然減掉一個你!從127公斤到79公斤的歷程(舊文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