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實管理—企業診斷—舜鵬科技、統嶺實業
上午在貿易商探討庫存量與4S活動對於經營的影響,下午在集團企業檢視換線時間縮短、小批量生產等效益。這一群產業聚落的經營者們,願意用開放、利他而精益求精,讓身在其中的我也與有榮焉。 董事長在Line群寫下「顧問也提出許多不同看法,讓我們在原本的改善成果上再思考作法,讓我們收穫滿滿」 其實根本就是你們很厲害啊!不過我還是想寫點看法見解,向更多人分享交流。 ■ 討論倉庫儲位要如何規劃、人員工作要如何分配、料帳如何精準掌控?這些問題的前提都要先從「瘦身」開始。面對老闆「這東西總有一天會賣出去」、「當初也是花錢買進來的」等迷思,溝通就成了很重要的課題,更不用說處在家族企業兩代之間。溝通是顧問必備的技能,我的建議不是辯論對錯,而是準備好後續具體的方案,再回過頭表明這樣做的好處,長輩或長官的疑慮通常來自於怕下屬沒有準備好,而不一定是對錯。 ■ 呆滯物料不該出現在公司內部的理由有三:① 場地的節省,可以從年租金/坪作為衡量單位 ② 人員的節省,查詢、找尋、準備物料的工時,甚至儲位都不應該是存在腦中,更不用說表單、流程上的疊床架屋 ③ 重新檢討採購方式,如果定好準則然後清掉呆滯品庫存,採購端的問題才會浮上討論檯面(一袋米要扛幾樓:痛みを感じる)。 ■ 採購MOQ換取便宜的單價重要?還是總價重要?其實更重要的是持有時間。那如果供應商有強勢的議價能力,甚至要求每個月有業績要求呢?這個小訣竅恕我在公開版面不要講太明,簡而言之是取捨問題。如果不會讓我們買到不需要或出不完的貨才是目的,那麼其他方面都可以藉此重新衡量。 ■ 庫存的整理活動要分區進行,切勿齊頭並進。報廢清除以時間為期,然後依照品項特性、使用頻率規劃擺放位置,例如常用的越靠近出貨區、重的放下面等基本原則。然後庫位不是死的,它是需要人來做定期的庫位重整,建議可以季為單位考量。因為客戶有淡旺季大小月,甚至每一年景氣也會有更迭,固定整理不只是庫位優化,更是盤點庫存、評估未來的好處。 ■ 改善活動如果無法跟實體績效綁定,都是空的。換線時間縮短,那麼是產能提升?批量縮小而庫存減少?備料時間縮短,那麼人員是另有他用,還是小批量供料使線邊庫位減少?別忘了,改善不應是為改而改,是有需求才會驅動改善。 ■ 接續上一則,對公司來說最怕聽到大家說「我們能改的都改了」。 其實環境有變動、條件有消長、目標會更新,高階經營或管理者有時候更應該要扮演「造局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