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報告時,台下似懂非懂?快來檢查這九種上台最常出的錯誤
改善報告時,台下似懂非懂?你不可不慎的九項檢核避錯重點 每年第四季開始,由於工作的關係我總需要參加各種改善成果的發表會。有些報告者的自信從容、報告內容的精悍有力都會讓我印象深刻。但也是遇過那種哈欠連連(所幸現在有口罩)、坐立難安,冗長且不知所云的報告內容。所以我決定統整一份供檢核避錯用的重點,希望讓大家在辛苦完成改善案後,能夠精準且有效率的呈現。 改善報告的常用步驟架構 先說,我會將這篇文章的受眾設定在製造相關產業的專案改善報告上,不特別區分是公司內部或是對外的發表會形式。其實不論是TPM的8D手法、QCC品管圈的QC Story或是豐田式問題解決法TBP(Toyota Business Practice)都是業界極為成熟且邏輯架構完整的結構,它能夠在短時間內讓一個不論是生產效能提升、設計開發或品質改善的專案得以完整論述。在此我以QC Story來說明,一份完整的報告應該要具備: ① 主題選定與選題理由 ② 改善計畫 ③ 目標設定 ④ 現狀調查 ⑤ 要因分析 ⑥ 對策擬定與實施 ⑦ 效果確認 ⑧ 標準化與殘留課題 ⑨ 今後方向 然後我們今天不帶大家一步步說明完整的改善報告應該要如何來填寫,因為內容適用性還是會因為產業特性、公司內外、題目範圍、時間限制等而有所改變。我們換個方式,改以負面表列的作法呈現,究竟有哪些坑容易使人踩雷,既然列出來就希望往後在報告時能夠避免掉入而影響呈現。究竟有哪些容易犯下的錯誤呢?就讓我們一個個看下去。 改善報告常犯的九種錯誤 【產品究竟是什麼?製程包含哪些工序?】 至少花個30秒到一分鐘時間,讓閱聽者知道兩件事: 「這個產品是做什麼用的?例如機台的哪個部位等」 「這個產品怎麼做出來的?包含哪些步驟?」 【公司專有名詞少用】 「老師這個MA-157車型,在我們家是用PR來做,每週PM都有確實執行」除非是公司內部的會議,否則過多的專有名詞會容易讓人誤解。PR究竟是Press(沖壓)還是Purchase Requirement(請購)?PM是設備保養還是產品經理? 【選題理由跟改善目的不能忘】 為什麼公司需要降低成本而不是提高產能呢?降低成本的理由可能是因為公司面對匯損跟國外廠商競爭,急需市場上價格的競爭力,而提高產能的理由可能是市場訂單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