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實管理—企業診斷—光隆精密、久昌工業、先捷實業

企業診斷-精實管理-光隆精密-江守智


上週五到今天,我又馬不停蹄走訪三家企業進行診斷工作,雖然真的有點累,但是看到每一家都展現出高度自主改善的熱情與決心,我就燃燒起來了!有總經理這麼說「如果能夠早幾年跟江顧問合作,那應該能夠減少很多摸索時間」,姑且不論總經理是不是場面話(聽了很爽是真的),但也許現在的我比較成熟更能夠知道與企業輔導合作時的眉眉角角,而公司也是在摸索過程中培養出更多的精實種子人才。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始終這麼相信。


■ 訂單10台份或是5000支,是一起需要嗎?特別是在全球供應鏈缺料、缺工、缺電、缺貨櫃的情況下,批量生產就可能帶來更大的風險。例如10台設備底座都已經安好,結果某個關鍵零組件缺貨一個月,就會讓這10台跟著停擺一個月。一個流生產能夠讓總產出時間縮短,那就不是做起來放,而是將生產時間拉到出貨前,這麼一來就能夠避免許多來料異常、設變等風險。

■ 多能工訓練不是口號,如果要具體落實的前提在於「標準」而非計畫。標準是指每一項作業的學習程度如何界定?例如常見的四分之一圓為例,(1/4)可能代表著能按照SOP作業,(2/4)則是能夠自行確認OK、NG,(3/4)可自行換模換線,最後(4/4)則代表能夠指導新人。當有明確標準,我們才能針對現況進行盤點,後續才有辦法建立目標與培訓計畫。


企業診斷-精實管理-先捷實業-江守智


■ 這家台灣居領先地位的放電加工機大廠在推動改善時,特別列出效益與問題點,我很喜歡這個做法。特別是現場第一線夥伴的疑惑如果沒有被有效解決,那麼往後扎根就相對困難。另外倉庫端做的改善是針對物料找尋優化,我也提醒要將「後工程視為客戶」,除了備料路徑與位置找尋以外,更要考量生產端拿取順序。

■ 中部這家上市精密加工大廠在改善簡報的效益以增加產值多少來談,當然就顧問的角度當然聽起來很爽,上完我六堂課與自主改善後就能夠有上千萬新台幣的產值提升,但認真來說其實這會有所偏誤。因為產值增加背後所隱含的假設是「只要多做就會多賺」但真的訂單都只有增加嗎?反而建議從產能提升、工時縮短的內部管理項目來看會更踏實。

■ 改善目標要怎麼訂?不管是客戶端固定每年合理化要求,抑或是公司對於整體接單情況或市場情勢判斷,都不要忘記一個時間差問題,你終究是要買歐洲車的...阿不是,我是說你終究是要做改善的,越早產出效益那麼就會享有更多的紅利期,特別是有生命週期的產品更要注意。

■ 加工線的改善主要聚焦在兩塊:①非稼動工時的縮短,以及②依照需求調節人力。非稼動工時我們會看故障時間、異常處理、換線時間等,甚至是刀具、模具、治具的共用化以追求產線合併提升稼動率。以今天這家公司來說,單次換線時間透過本回改善活動下降超過50%以上的時間。如果換線頻率不變,這樣一個月可以增加整整兩天的產能可以使用!

■ 許多公司的加工線都會採定員生產,如何依照需求安排人力彈性會是下一階段的改善重點。當需求提升時,確認是人員瓶頸還是設備瓶頸。人員瓶頸改上下料或檢查方式,設備瓶頸則改行程、轉速、刀具等,甚至不同加工機台間工時的平準化。而需求減弱時,人員工作範圍的擴大(吸收前後工序,例如防鏽包裝等)或是一人多線都是可以考量的重點。

■ 就像是人員拿空氣噴槍將工件的水分吹乾,因為涉及範圍大、死角多、標準難以定義。就會讓人員的不一致出現,應該可以思考固定多支噴槍,工件固定後可自動吹拂,這時人員可以做前一件的去毛刺作業,等到自動機台完工後便將其拆下再以人工完成死角處。目的是縮短工時,並且拉高標準化程度,減少人為差異。檢驗工作與本則的概念想法很像,能不能拆解?所有部位、項目都僅能以單一設備檢驗嗎?值得細究。

企業診斷-精實管理-久昌工業-江守智

■ 單點式改善沒有不好,有時候在改善初期就是需要各種戰場讓人員練兵。但到了一定階段後,就要好好思考公司究竟要的是什麼?還是老話一句——目的很重要。如果目的確認清楚,那在改善過程中一定會有需要克服的課題,如果沒有的話那公司早就應該會想到,畢竟百利而無一害。例如為什麼要先準備物料放到線邊倉,再從線邊倉移轉到生產機台,那是因為我們覺得這樣停線時間才不會這麼久。但如果我們能夠清楚定義生產計畫時間,下個要克服的問題就是物料需要翻找而耗時。最終發現要克服的其實是客戶供料量與時間點的溝通問題。

■ 工程合併就能夠減少物料停滯跟二次搬運,對於目前交期緊湊的公司來說更需要重視。再來是前後工程間的批量降低才能有效地加快進程。

#精實管理 #豐田式管理 #企業顧問 #企業輔導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改善現場同仁的發亮眼神是騙不了人—聯華食品的參訪活動紀錄

當黃金縱谷陷入死亡低谷時,想活就要一起動—談工具機產業的精實管理|江守智顧問

2024中華精實協會—精實改善分享會—精華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