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5的文章

【縱橫策士論台灣】強調執行力,老闆別忘了計劃的完整度

圖片
執行力固然重要,但也不能疏忽計畫的完整度 在管理循環(PDCA)中,台灣中小企業總是容易忽視「P:計畫」的重要性。很多時候,計畫只是老闆福至心靈的念頭,且總想儘早得到成果。於是底下員工草草展開行動,卻往往因為準備不足導致重做或無法達成預期效果。 我們應該要清楚檢討:計畫的 「 目的(目標) 」 是甚麼?要 執行的「重點」 在哪?甚至於要執行 「 多久 」 ?要投入全部抑或部分的 「 資源(人力、金錢) 」 ?

【精實TPS改善實錄】主管不是只聽檢討報告,現場才是戰場

圖片
與下屬一同檢討並允許犯錯空間,才能做到「再發防止」 發生問題時主管如果能夠親臨現場查看,然後不是花時間罵人下指令,而是跟員工討論「為什麼」、「下次該怎麼避免」, 允許犯錯的空間 才可能讓員工對公司產生信任感並做到「再發防止」。

【縱橫策士論台灣】體制內也能有創新活力-豐田的改善活動

圖片
豐田汽車善於利用體制內的創新「改善活動」 這年頭大家都愛談「創新」,但其實不見得只有產品或是服務的創舉才能稱為創新。畢竟各企業的型態不見得相同,豐田所說的 「改善」也是種體制內的創新 ,只要這樣的變革能帶來更好的效果。 競爭環境或景氣並非一成不變的。 當改善的速度效益快於競爭環境惡化速度 ,才能創造穩定的獲利。

【縱橫策士論台灣】經驗不見得是助力,小心別成了盲點

圖片
電影《寒戰》兩大影帝的精彩交鋒 《寒戰》片中警務處行動副處長李文彬(梁家輝飾)與管理 副處長劉傑輝(郭富城飾)針鋒相對、高來高處,片尾時梁 家輝對郭富城說的一段話,可以做為每一個社會新鮮人或是 轉換跑道者的自我質疑的問題。 「你毫無實戰經驗,可是這一點反而成為你的優點,可以很 宏觀的去看每一個案件。」

【精實TPS改善實錄】「先求有,再求好」不適用生產線規劃

圖片
輔導企業新廠房規劃的現場驗證實況 新產線在 試作過程就應該追求生產效率的極大化 ,而不是在 量產後才來慢慢修正改善。 要抱持著「在量產第一天開始,公司就要開始獲利」的想法 。

【縱橫策士論台灣】當接待外國賓客來台灣時,夜市是好選擇嗎?

圖片
遠近馳名、中外皆知的鼎泰豐小籠包 食物好不好吃是【選擇題】,但環境衛生乾不乾淨則為【是非題】 。 這也是為什麼鼎泰豐、台南擔仔麵等餐廳能夠屹立不搖的重要因素。就本地人來看,鼎泰豐或是台南擔仔麵的東西不見得好吃,大家總是驕傲地宣稱街頭巷尾的小攤販才是正港的美味。但鼎泰豐、台南擔仔麵他們的產品品質的透明化、環境衛生的要求、服務態度的一致性才是差異化所在。

【縱橫策士論台灣】與捷安特創辦人劉金標董事長的短暫談話

圖片
與巨大集團創辦人-劉金標董事長合影 【 越飽滿的稻穗總是彎得越低 】 在一個新書發表會的場合遇到捷安特創辦人-劉金標董事長 ,短暫的談話過程中標哥非常熱情地詢問我的工作內容,一 個擁有沉穩智慧、豐富閱歷的長者願意專注聆聽並給予鼓勵 ,心裡湧上的溫暖及力量真的令人印象深刻。謝謝標哥! 標哥:阿你跟著大野顧問他們作精實管理,這個對台灣企業 很重要。你要好好加油,以後要拜託你了!(拍肩)

【縱橫策士論中國】由奢入儉難的製造思維

圖片
中國製造業碩大便是美?       三月中旬從上海浦東機場出來,前來接送的師傅說是個難得晴朗的天氣。準備前往無錫一間台資汽車零組件廠進行輔導。走京滬高速經過昆山、蘇州一路到無錫,閒暇之餘在路途中做了個觀察:高速公路上的汽車品牌調查,出現超過三輛以上的才會列入名單,結果竟然高達 15 家汽車品牌 - 上海大眾、別克、斯柯達、東風標緻、一汽豐田、東風本田、長安福特、長安鈴木、長城汽車、比亞迪等。 我們都懂,由奢入儉難的道理(煙)     中 國大陸內需市場的龐大已經無需贅言,只是在製造端其實還有很大的著墨空間在。這塊土地上過往擁有豐沛的人力、土地、政府補貼資源,所以廠房要多大有多大、招工要多少有多少、政府只要敢開口就敢給,但現在已經不同。外部環境條件變得嚴苛,工資逐年增加、競爭激烈的成本低減、政府政策補助的縮減都讓各家廠商亟思生存競爭的優勢何在。         但 正所謂「由奢入儉難」,過往製造業的軟硬體配置都是以生產量擴增為主的思維模式,如果一遇到政府要求廠房搬遷、工會要求工資調漲、中心廠要求成本低減或訂單減少時往往難以對應。於是近年來中國汽車業供應鏈的各階廠商(特別是日資與台資企業)都開始著眼於混線生產、庫存低減的改善。舉例來說,相同產品以往各家車廠都是採專線生產,現在則利用模治具的共用化、人員的多能工訓練,往往只用一條產線就可以對應多車廠多車型的需求。如此一來對公司經營來說,既可縮減場地使用面積作為未來新產品戰略用地,人力成本的壓力也得以釋放。          也許大家都聽過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先生所提出的「微笑曲線」,走向研發或銷售兩端才有辦法創造更高的價值,這點當然毋庸置疑。但如果沒有了下巴 ( 製造 ) 要如何微笑?因此製造業不應被誤解為萬惡之源,成本低減也是因應競爭時所需的必要手段,前提條件是同質比價,除非你提高品質水準才有辦法擺脫比價的局面。我想未來五年內製造成本低減依舊會是中國大陸製造業的一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