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預測變成焦慮、生產變成賭局:企業三大部門的精實管理修煉》—20251002 聯華食品觀摩
我幾乎每年都帶團到聯華食品參訪。這次同行的有四十位來自不同產業的高階領導與經理人,像是桂冠食品、味丹食品、岱稜科技等大廠。說真的,雖然廠區我已經走過千百遍,但不同的來賓對象,以及每年每月公司的改善變化,還是會有很多的啟發想法,那是一種站在熟悉場景卻重新看到「真正關鍵差異」的震撼。 很多企業都說:「我們預測不準,市場太難抓了」、「精實管理究竟怎麼推」但真相是——不是市場難抓、改善難做,而是你內部沒對齊。業務、生管、製造三個部門的心魔沒解開,預測再準、改革再猛都沒用。 一、業務端的焦慮:「怕不夠」 做業務的人,最怕就是欠料缺貨。「萬一客戶突然追單怎麼辦?」、「我怕來不及交貨!」——這些話我聽了十幾年。於是預測生產成了他們的緩衝墊,訂單還沒來就先預訂、還沒出貨就先壓生產。 但現在的世界變了。食品產業的SKU品項爆炸、市場或通路需求口味多變,加上原物料農產品取得受到季節、氣候因素,甚至供應鏈也常來亂。你再怎麼用AI算、大數據跑,也不可能用過去那套「經驗公式」應付。AI、大數據當然能幫,但前提是—— 現場能跟得上。 精實管理提醒我們: 預測強,生產也要強;怕不夠,更要怕太多。 太多庫存在財務上會壓死週轉率更會吃掉毛利,在實務上更要擔心保鮮壓力、品質變異,還可能讓報廢變成 ESG 的災難。真正的關鍵不是「多準」,而是「多快」:要讓業務部門改變這個心魔,關鍵在於讓他們看到— 產能提升與小批量換線的能力,才是真正的底氣 。 能快速換模、快速切換產品線的工廠,才有資格面對多變的市場。業務的信心,不應該來自於庫存,而應該來自於現場的靈活性。所以聯華食品在參訪報告中告訴大家過去這12年超過5000件改善提案、新台幣2億以上的改善成效才是最大的底氣。 二、生管端的安心感:「先做起來放」 生管單位最常說:「你們進度延誤要怎麼辦?」其實生管很需要安全感,畢竟他們夾在業務跟製造中間,這種安全感很人性——看到成品倉庫或出貨碼頭區滿滿的貨心裡就覺得特別踏實。 但是在快消品世界裡,這恰恰是最致命的錯,因為新鮮就是競爭力。越早做,保鮮期越短、品質變數越大、報廢風險越高。以聯華食品林口廠的膨化食品而言,原料體積小,成品體積卻膨脹數十倍,這庫存成本更是驚人!還有一個被忽略的: 逆物流成本。 退貨、重包、報廢,全都是公司在用現金跟人力去燒出一開始生管心目中的「安全感」。 精實排程...